点击题目下方微晨风, 《站在蚌埠地图前》,是作者新年上班第一天参加市委常委(扩大)会议后的一次即兴创作,很“正”的话题,原本可以写成“官样文章”,但作者却没有这样写,而是别开生面,仅就会议中的一个话题,一个让作者本人有感而发的问题——蚌埠未来交通规划、布局等,把读者拉到了蚌埠地图前,和读者一起共同参与一座城市的谋略。就写作的艰辛而言,这无疑是一次冒险,但从达到的效果来看,这样写,市委的“大政方针”,一下子就走进了寻常百姓的视野,并迅速植根于我们每位市民的心间。
或许我们习惯于“官样文章”,空话、废话、套话、程式化,鲜活的素材却是“千人一面,千人一腔”。这样的文章让一些本来需要深入人心的大事,结果因文风的呆板、枯燥,让人不想读,不爱读,没人读,其宣传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!
提倡生动活泼的文风,把握读者的最佳兴奋点,从而将党报的宣传效果最大化,是蚌埠日报眼下正在努力的实践。
今天的“微晨风”,我们特意独条刊发此稿。即时起,我们将 地图,有纸质的、电子的;有区划的、交通的;有历史的、当代的。
我面对的这幅蚌埠地图,时而是包括三县的区域地图,时而是只含市区的交通地图,时而是立足皖北四向伸展生长的孩童,时而是跃升半空看作为安徽乃至中国一隅的珍珠。它像高德地图随时可以以手指缩放,又似纸质地图可以无数次折叠圈点把玩。
这幅蚌埠地图,忽而被柏林地图所叠加。虽然研究过的外国都市很多,巴黎、莫斯科、伦敦、纽约、华盛顿、巴西利亚,但实地有所踏勘的只有法兰克福、柏林。但前者太小,多少年来只有60万人,并且未来也不见有增长的迹象。倒是柏林,多万人口,与未来蚌埠万人口、平方公里建设区的目标,可参照性极强。
蚌埠和柏林地图的叠加,让我看到了什么。
首先是交通枢纽。柏林有3座城区火车客站,3座运营的国际机场。穿越城区的河道基本渠化,一到两个街区即有跨河桥梁,轨道交通,或地面有轨,或地下铁,到达每个街道,整个城市有车站多座,线路密如蛛网。市中心有完全森林状的中央公园,树木葱茏参天。下穿繁华市区的地下隧道连续过河道、广场,长达几公里,于干道在地下立交。
好吧,如此说来,除了军用的仁和集机场,规划中的滕湖机场,我们是不是继续在新马桥周边,规划预留一座兼顾周边各县的民航机场,两至三座运动、旅游兼消防、植保的通航机场;规划环状绕城的高速公路(不收费),铁路枢纽,串联起铁路蚌埠南站、蚌埠北站、蚌埠东站、蚌埠西站、蚌埠站。规划建设蚌埠孝仪、许庄、华光大道、纬四路、太平街、中荣街、延安路、解放二路、司马庄、临北、沫河口等淮河大桥。
如果说万人口的柏林太“洋气”,城市化水平太高,可以作为长期追赶目标的话,那么公里外的苏州是否作为一面很方便的镜子呢?这个万人口、平方公里(注意:地域面积与大蚌埠高度契合)的江南古城,与我们一样,是一座地级市。“十五”期间,该市交通规划提出一组有意思的数字--“”,即市域各镇15分钟上高速,市(县)30分钟到主城区,过境车辆60分钟穿越。现在看该市高速路网,上述目标不仅已经实现,并且已经远远超越,基本实现国省道高速公路化,高速公路密度超过安徽的国省道密度。横向的沿江、苏昆太、沪宁、苏沪、申苏浙皖高速,纵向的通锡、苏嘉杭、常(熟)嘉、苏绍高速,环状的绕城高速,横平竖直,如棋盘格,将张家港、常熟、太仓、昆山、吴江等所辖市(区)和盛泽、周庄、沙溪、巴城、沙家浜等明星城镇如蚕茧般严密包裹。
按照这等棋盘状高速或快速路的规划思路,我们需要设计什么样的市域平方公路高速(快速)路网?
先谈横线,由北向南排列。
横一线:从合徐高速蕲县镇枢纽(新建)开始,向东连接任桥、仲兴、黄湾、草沟、到徐明高速丁湖枢纽(新建)。
横二线:从纵三线怀远褚集枢纽出发,向东连接双桥,在君王南与合徐高速互通立交,平行方(店)前(台)路,在连城与蚌固一级公路互通,在刘集与徐蚌高速互通,经东刘集、申集、双忠庙,与徐明高速互通后,顺接五河--双沟高速公路。
横三线:从纵三线淮南泥河出发,沿唐集、常坟,在黄曈过淮河,平行国电大道,与蚌埠--淮南高速(二线)互通,向东在仁和集南与合徐高速互通,向东切蚌埠、凤阳边界,成为环城高速南环,在李楼与蚌五高速(环城高速东环)互通。
再谈纵线,从东向西排列。
纵一线:徐明高速(武桥--小溪)已通车。
纵二线:从泗许高速灵璧北枢纽出发,向南经黄湾、石湖、刘集、王庄,在沫河口西与蚌明高速互通;纵二线:为新建S快速线。从任桥北顺接既有线,向南经杨庙、何集、蒋湖、梅桥,与横一线、横二线、蚌埠绕城高速(北环)、宁洛高速互通,顺接大庆北路成为中环线北放射线。
纵三线:从横三线淮南泥河出发,向北经唐集、兰桥、河溜、龙亢、褚集,中间分别与S、宁络高速、横二线互通。
谈完了三纵三横,蚌埠的高速外环即浮出水面,即以宁洛、合徐高速相交的大刘郢枢纽为圆心,鲍集、新马桥、沫河口、仁和集、常坟、白莲坡、河溜等镇连线成环,串连市域三纵三横高速(快速)路网和经过快速化改造的国省道。在这个圆圈内,是平方公里,万人口的“大蚌埠都市区核心区”,建设“皖北中心城市”、“淮河区域中心城市”的盛宴,才有布局的空间。
说了半天,这张地图的焦点还在蚌埠,比例尺在1:14万左右,也就是一个中观的格局。要提升蚌埠城市能级,成为区域中心城市,还必须缩小比例尺,将蚌埠放在长三角乃至国家层面去观察。
作为安徽省最早通铁路、高铁的三个城市之一,我们享受铁路的便捷由来已久。蚌埠天然的区位优势带给我们的优越,曾长期溢于言表。过去去上海、北京,大半个安徽人口都需从蚌埠经过或中转。今天,蚌埠仍拥有安徽最多的高铁车次,往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通高铁。但“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”。人与人的区别在八小时以外,城市与城市今天的差别都在昨天和前天埋下。坐拥铁路枢纽名号,我们也有诸多遗憾:京沪、淮南两条普速铁路和京沪、京福两条高铁,在境内俱成“Y”形,整座城市没有环城铁路枢纽。很好的市区站没有坚持规划控制,失去就地对向扩建的乘车便利(又想起经过的法兰克福和柏林市中心的德铁中心车站。友人说,它们在铁路发明时就修在那里,就那么大,二战时被盟军炸成瓦砾,但战后德国人又找出原建筑图纸,原地原样盖了起来。这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与定力!)
随着北京--天津--潍坊--连云港--南通--上海的京沪高铁(二线)和上海--合肥--武汉高速铁路的建成,合肥、阜阳“米”字形铁路枢纽的形成,如果不超前谋划,蚌埠在安徽铁路枢纽地位进一步下降是不言而喻的。相比陆路、水运的规划,铁路的规划层次又更高些,协调难度又更大一些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现在就去谋划、去争取。想法总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。
除了既有的皖北城际铁路网所列线路(蚌埠--五河、淮南--怀远--蚌埠、淮北--宿州--蚌埠--滁州)外,我们迫切需要吁请一条经过蚌埠的东西向国家干线,使蚌埠区域高铁能够形成“纵贯南北,联通东西”的格局,弥补普铁时代的缺陷。在行动步骤上,则要联合中原城市群中的南阳、驻马店、亳州、阜阳,以及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中的淮安、盐城、扬州等城市,合纵连横,求同存异,共同争取在陇海和上海--安康两条横向高铁线间加密一道。
好了,市直综合部门宏观工作和县区的微观工作双重经历告诉我,纸上得来终觉浅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要想几步走完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,再拥国内上海、苏州等先行地区“先试先行”的地区的政策便利,难度是可以想象的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,规划的前瞻是伟大的前瞻,它要求规划者要有向前50年、年的眼光。如德国殖民者在年做的第一个青岛(胶澳)规划时,即规划了今天的青岛--黄岛跨海大桥。反过来,规划的落后是最浪费的落后,如在建中的北京、上海地铁,以及迎头赶上的深圳、广州、南京、杭州地铁,无一不是在高楼林立、管线密集、寸土寸金的建成区开挖、掘进,所费靡高。同样是新加坡、香港,则是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,即在建好包括轨道交通等各项基本设施后,才开始出让土地,建设地上工程。
回到蚌埠,我们既有解放二路预留下穿蚌埠站、胜利路,连接航华路的正面例子,也有淮河南岸市区建设未预留过河通道位置,用新村堵实蚌埠站南广场、东海大道路北地面轻轨预留路径消失等反面事情。这一正一反,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。
地图日日新,思考永连续。
主办
蚌埠报业传媒集团
主编
刘彬彬编辑
李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