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昆明有一种草叫铁线草。它翻匐在地,往前生长,显得十分弱小,十分无力,任何一株不起眼的艾蒿都可以遮住它的阳光,挡住它的去路。这就迫使它逼着自己每长出一节草节,在草节的接头处都要顽强地长出一些须根。
等须根扎牢了,草尖才肯往前延伸。这种草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往前延伸着。当狂风暴雨袭来时,不要说在它面前逞强的艾萬了,就是那挺拔的大树都要被连根拔起,滚入山等,独有铁线草紧贴在大地上,一丝一毫也没受损伤。
说到这种自逼的精神,宋代学者朱熹有一句名言:“为学正如撑上水船,一篇不可放缓。”其实,人生就是在撑上水船。
最终能达到目标的人,一生都没有放缓过一篇。人生就像行船。出港时,还万舸争流,但渐行渐少,越是快到达目的地就越是稀了帆影。
问途中抛锚者,无一不是放缓篱子而随波逐流的人。他们不是不想到达目的地,而是坚持不住,最后只好另择栖身之所,把目标缩小了。
放缓一篇,谁在坚持不住时都会这么想。但是第一等人是想过之后稳住,没有让篱在手头放缓,咬咬牙,逼着自己定了过去。
第二等人是只要放缓一篇,就感到好不轻松,等到醒悟,却发现已落人后,再也追不上别人了;第三等人是放缓一篱,便稳坐船头,陶醉于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他们在哪里触礁就在哪里停船,得过且过。
人的命运似乎可以分成两个阶段:一个是尚未出生前的阶段,即完全不能自主的阶段。这个阶段你想出生在什么地方,出生在什么人家里,完全不由你自主。
另一个是由出生到老死的阶段,即逐渐能够自主的阶段。这个阶段是人创新自己,创新命运的重要时期。在这个时期中,什么东西都会跑来逼我们。
婴儿时期的疾病,少年时期的安全,青年时期的学业和就业,中年时期的创业和开拓,老年时期的退养和生息,都会像行船一样碰上八面来风,四处逆流。
“逼”有“威胁、强迫、催促”的意思。受逼之人常常显出被迫的窘促,无奈的惶惑。只有少数人在他逼临头之时,能够为之一振,及时将他逼转化为自逼,变被动为主动,借他逼之力促成自己的提高与进步。其实,人都是逼出来的。逼能出胆魄。
逼能出韧性。逼能出智慧。逼能出丰碑。逼能出真人。万里长城是由于受外国侵略而逼出来的辉煌。万里长征是由于受反动派围剿而逼出来的壮举。不逼,就不会有人的进化。不逼,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史。这里,逼成了好事。
要教育孩子做好人,就得欢迎逼。在很多时候,逼是不可少的。逼到头上来了,躲也躲不掉,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将它转化。硬着头皮受逼是被动的,消极的,逆来顺受的,无可奈何的;一旦将他通转化为自逼,我们就主动了,积极了,求之不得了。
为什么要这样呢?因为人有一个特点,被动、消极、逆来顺受、无可奈何时,神经系统是闭锁的,潜能像被堵塞的油路一样,只要油路不通,再好的车也是跑不起来的。
相反的,人一主动,一积极,一兴致勃勃,一斗志昂扬,神经系统就高度兴奋,潜能就能充分释放,这就像开足了马力的赛车,要去创奥运会记录一样。
总之,家长要教孩子凡事自问三句话:“这事该不该干?”“这事该不该马上干?”“这事该不该干好?”三句话问完,该干、该马上干、该干好的事情,就不管自己想不想干,有没有把握干,都要竭尽全力去干、马上干、一千就定要逼着自己把它干好。
这样坚持三年五载,勤于自逼的习惯既能养成。有时,谁也不逼孩子,孩子也会自找苦吃的。只要自逼一下,就自会创新出一些成果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