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两说:
(1)指籀文,即《史籀篇》文字。
(2)指隶书,清学者多主其说。
《石鼓文》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。
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。
每鼓一首四言诗,十首为一组,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,故亦名猎碣。
现藏故宫博物院,一鼓已泐无字,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。
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《十鼓斋》中权、先锋、后劲三本,已流入日本。
古籀:
古文、籀文的合称。
汉许慎《说文解字·叙》:
今叙篆文,合以古籀。
萧籀:
汉丞相萧何所作,一作秃笔书。
元·郑杓《衍极》卷四《古学篇》刘有定注:
"萧何作未央宫,前殿成,覃思三月,以题其额,观者如流水。
何用秃笔书,时谓之萧籀。
金文:
《山海经说山训句》窦中亮 殷、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,旧称钟鼎文、吉金文、款识文。
属大篆系统,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,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近人容庚撰有《金文篇》,较为完备,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,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。
钟鼎文:
即金文。
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,礼器以鼎为尊,乐器以钟为多,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。
钟,经典多作锺。
青铜器上的铭文,统称为钟鼎文。
《文选》卷五十五《刘孝标广绝交论》:
"书玉牒而刻钟鼎。
"李善注引《墨子》:
"琢之盘盂,铭于钟鼎,传于后世。
款识文:
即"金文"。
"款识"者,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。
《汉书》卷二十五上《郊祀志》:
"鼎大异于众鼎,文缕,无款识。
"注:
"韦昭曰:
款,刻也。
音式志反。
师古曰:
识,记也。
音式志反。
"《通雅》引《卮言》谓:
款为阴文,凹入;
识为阳文,凸出。
《博古录》谓:
款,在外;
识,在内。
凡石、砖、瓦、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,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。
又元·吾邱衍《学古编》八《字源七辩》以之为六国古文:
"七曰款识。
款识文者,诸侯本国之文也。
古者诸侯书不同文,故形体各异,秦有小篆,始一其法。
" 草篆:
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,故名。
有省简结构、纠连笔划的特点。
清·阮元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卷四《乙亥鼎铭》:
"草篆。
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,其余不可尽识,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。
" 古篆有两义:
(1)泛指"古代篆书"如清桂馥《续三十五举》:
"宋人间用古篆作印,元人尤多变态。
"(2)指上古文字,如明赵宦光《寒山帚谈》卷上《权舆一》论九体书:
"二曰古篆,三代之书,目见(左目右见)于金石款识。
" 古文(古文篆)有三义:
(1)广义,从文字学的角度说,泛指甲骨文、钟鼎文、石鼓文、古陶文、古泉文和小篆,是为古文系统,与秦、汉后以隶、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。
(2)指殷、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。
(3)专指晚周、六国所用文字。
小篆 小篆:
篆书之一,与大篆对称。
亦称秦篆,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 斯所制也。
小篆笔划圆转流畅,较大篆整齐。
秦时刻石如《泰山》、《峄山》、《琅琊台》等,传为李斯所书,为小篆之代表作品。
唐李阳冰、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。
小篆又名秦篆,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。
秦始皇灭六国,统一华夏,其疆域广而国事多,文书日繁,甚感原有文字繁杂,不便应用;
加之,原有秦、楚、齐、燕、赵、魏、韩七国,书不同文,写法各异,亦亟待统一。
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。
于是,丞相李斯作《仓颉篇》,中车府令赵高作《爰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学篇》,皆就大篆省改、简化而成。
小篆又名玉筋篆,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。
小篆较之大篆,形体笔画均已省简,而字数日增,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。
从古文到大篆,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,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占有重要地位。
玉筋篆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,指小篆。
筋,一作著,即筷子。
玉筋篆的代表书家,有秦之李斯,唐之李阳冰。
铁线篆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,如唐·李阳冰《谦卦碑》。
铁线之名,一说取象于铁线草。
其叶柄细长而黑,有光泽,似铁为之。
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。
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《大篆》十五篇,始为篆字,此夏篆所言之篆,泛称也。
从考古实物来看,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;
如有之,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。
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,凡此种种,皆依托之伪说。
周篆周代的篆书,指钟鼎文、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。
因小篆又称秦篆,故大篆对称周篆。
秦篆即小篆。
唐·张怀瓘《书断》卷上小篆:
"案,小篆者,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。
增损大篆,皆同籀文,谓之小篆,亦曰秦篆。
"清·刘熙载《艺概》卷五《书概》:
"秦篆简直,如《峄山》、《琅琊台》等碑是也?以李斯所书为代表。
汉篆汉代的篆书。
多为小篆,而体格近方,笔法近隶。
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。
唐篆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。
有大、小篆多种,以李阳冰为代表。
清篆清代碑学之风大盛,取法秦汉,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,邓石如、吴让之、杨沂孙、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!
大篆与小篆的区别: 大篆又有籀文、籀篆、籀书、史书之称。
周宣王时,太史籀作《大篆》十五篇,因其为籀所作,故世称“籀文”。
“籀文”乃据古文而作,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,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。
今其文散见于《说文解字》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。
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。
唐代(含)以前的篆书名家名帖清代创碑学盛世,篆、隶及魏碑成就可与唐楷、宋行、明草相媲美。
这一时期涌现了王铎、刘墉、邓石如、傅山、朱耷、许友、郑板桥、康有为、吴昌硕等书法大家。
篆书则以刘墉、邓石如、朱彝尊、翁方纲、钱坫等人为擅。
刘墉、邓石如:
集清代书法艺术之大成,碑学之宗。
邓石如:
纸本条屏绝句,现存于故宫博物院。
内容:
“野鹤巢边松最古,仙人掌上雨初晴。
顽伯邓石如”规格:
高.7厘米,宽34.5厘米。
吴昌硕:
金石、书、画大师。
“七言联”是上佳之篆作。
钱坫:
独创铁线篆,自成风格,作品《喜晴诗轴》,惊世骇俗。
清朝的书法家及其篆书作品名称清代创碑学盛世,篆、隶及魏碑成就可与唐楷、宋行、明草相媲美。
这一时期涌现了王铎、刘墉、邓石如、傅山、朱耷、许友、郑板桥、康有为、吴昌硕等书法大家。
篆书则以刘墉、邓石如、朱彝尊、翁方纲、钱坫等人为擅。
刘墉、邓石如:
集清代书法艺术之大成,碑学之宗。
邓石如:
纸本条屏绝句,现存于故宫博物院。
内容:
“野鹤巢边松最古,仙人掌上雨初晴。
顽伯邓石如”规格:
高.7厘米,宽34.5厘米。
吴昌硕:
金石、书、画大师。
“七言联”是上佳之篆作。
钱坫:
独创铁线篆,自成风格,作品《喜晴诗轴》,惊世骇俗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