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旭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本科、研究生毕业。现为中国书协会员,副教授,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,苏州市书协理事兼副秘书长、教育委员会秘书长、学术委员会委员,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研室主任,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成员。
作品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等,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、苏州书法“张旭奖”。论文获首届“岳安杯”国际书法论坛提名奖。担任首届苏州市书法名师工作室导师。自年11月至今为《书法报》连载专栏作者。主持中国教育学会“十一五”科研规划立项课题。出版书法专著、教材等70余种;发表文章余篇。
不停改变着的行草时风
□庆旭
书法由私人书斋赏玩走向大众展厅文化,其体势选择丰富多样,而且行草书始终占据主流地位。历届国字头大展中,行草风格样式的选择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,或可暂且以“二王”“宋风”“明清调”“碑行”“颜系”“其它”作为行草书风格样式的归属。近十年来行草书的创作风格还是以“二王”为主流线,通过分析不难发现,这条主流线呈“弱—渐强—强—渐弱—弱”的趋势发展。其中的缘由为第一个书法热潮(20世纪80年代)期间,中原“王铎风”的盛行,以王铎书风为主流的明清调大字作品占优势,且持续时间较长。21世纪初期,随着书坛所谓回归帖学传统之类呼吁日渐高涨,“二王风”渐盛,以第三届兰亭奖(9年)达到极致(行草获奖作品中“二王”占比78%,在连续的五届中比例最高)。当“二王风”逐渐演变为全民效仿的模版时,评委们的厌烦感悄生,以致以“二王”为风格的获奖作品只占行草获奖总数的26%,在持续十几年的五届兰亭奖评比中所占份额最少。新时期的魏碑运动似乎又为实践者们指出了新的方向,由此导致“二王风”的锐减,碑行书的逐渐增加。
每个时代的时风总有鲜明的印记,时风总是不停地改变着。哪怕虔诚的“帖派”也对王系书风的创作进行着多方位的改造与融合。或者加进小草,以孙过庭《书谱》为主,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为辅的这一创作模式在目前的王系书风的改造中暂占主流。只要取法“二王”,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加进《书谱》,所以把书者姓名盖上,几乎分不清“东西南北”,至多在作品的面貌幅式、形式(如字形大小之别、墨色变化之类)、装帧方式等方面拉开距离。熟练是其根,甜俗是其病。或者加进大草,以张旭《古诗四帖》为主,怀素《自叙帖》、黄庭坚《诸上座帖》等大草为辅,这将是目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又一主流。“二王”行草一路的风格就是一个时代特色,其时的书写样式多为楷书(行楷)开篇、行书行文、草书收尾。从理念上看有其逻辑的必然。但是,这一精湛短小、生动活泼的尺牍风格样式与当下展厅文化实不相属。如何排其场、壮其气?颠张醉素、黄山谷的长线使转自然发挥了其应有的优长。其三加进碑意,这一路的风格追求在增其古雅、沉厚气息。令人颇为不思其解的是,当下行草创作市场不约而同地追随起何绍基来。另外就是本身已为碑帖融合的典范了,像八大山人,也成为了短时期内的热门。其四放大书写。这一路审美追求的重点在形式感方面,其创作实践在高等书法院校中常有所见,目前也被社会办学、培训机构所逐渐吸取。第五点则是外来书风的嫁接。其实这“外来”的“书风”其祖也在“二王”,如平时所说更多的“三笔三迹”。这种有着异国情调的“二王”风对本土王系书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合作用,也因此诞生了新时期的王系书风另一形象,很有拓展。
不得不请读者去